臘腸的菜品歷史
臘腸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食物生產和肉食保存技術,指將動物的肉絞碎成泥狀,再灌入腸衣制成的長圓柱體管狀食品。
中國的臘腸有著悠久的歷史,中國臘腸約創制于南北朝以前,始見載于北魏《齊民要術》的“灌腸法”,其法流傳至今。中國灌腸臘腸不加淀粉,可貯存很久,熟制后食用,風味鮮美,醇厚濃郁,回味綿長,越嚼越香,遠勝于其他國家的灌腸制品,是中華傳統特色食品之一,享譽海內外。臘腸的類型也有很多,主要分為川味兒臘腸和廣味兒臘腸。主要的不同處就在于廣味兒是甜的,川味兒是辣的,而湖南地區則有咸味而非辣味的臘腸。在湖南省張家界地區,臘腸的制作是準備年貨的一項重大工程。逢年冬至,土家族人民便殺掉自家養的土豬,制作臘肉和臘腸好在年夜飯上一家人吃著臘腸、血腸火鍋,喝著米酒話著家常,臘腸其獨特風味尤以湘小伍家出名。在以前臘腸是每年過年前制作的食品,而現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到臘腸了。但是過年吃自制的臘腸已經成為了南方很多地區的習俗,一直保留到了今天。
摩梭語伸布。把豬小腸洗凈后將配好佐料的小塊鮮瘦肉從豬肚子中擠壓進小腸內,圈成8字形晾干。摩梭人加工的臘腸,其味道有獨特的鮮美和舉家旅行攜帶方便之優點。
世界上最長的臘腸是2008年12月27日,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,廚師用70公斤肉、蒜等配料制成一根392米長的臘腸,從而打破最長臘腸的世界記錄。